王启民--新模式创新奇迹
“新时期铁人”“改革先锋”“人民楷模”王启民,他勇跳“科技泥浆池”,坚持“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石油稳产再高产”的信念,为国家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野外作业,让他患上了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瘦弱的身子,走路总是哈着腰,常常疼得满头汗,这样的王启民很难想像他曾是国家三级运动员。
70年代初,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再次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区。为搞清地下油水的每个微小变化,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在满是地层的夹缝中,在油和水之间,他们整整摸索了10年。
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面临新考验。
王启民与他的团队采集、分析了1000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他们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这是大庆油田第一个5000万吨稳产目标确立并实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助力了大庆实现世界油田开发史奇迹。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后,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当时,大庆油田面临着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的矛盾。要采储平衡,继续高产稳产,必须挖潜力。
王启民和同事们刻苦钻研,得出结论是油田表外储层中潜力很大。表外储层,指的是厚度在0.5米以下的薄差油层。大庆的每口井、每个油层都有表外储层,一旦成功开采,就可变废为宝,增加几亿吨储量。国内外都没有开发表外储层的先例。王启民决心依靠科技,继续探索新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历经7年艰辛,测算结果是大庆表外储层的地质储量达7亿多吨,后共布井1万多口,使低透薄油层成为油田稳产的接替力量,多重努力下,使油田增加地质储量20多亿吨,相当于为国家找到了一个新的大庆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