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北上
1960年3、4月间,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陆续喷出高产量的工业油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点定乾坤,给石油大会战指明了主攻方向,一场“挥师北上”的百里大搬迁开始了。
得知萨66井出油并达到日产148吨的消息的余秋里立刻让秘书通知各副部长和全体党组成员召开紧急会议,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余秋里点头说道:“敬文同志提的意见是对的,但葡萄花是我们捏在手心里的东西了,我们肯定不能放弃。我们不是为了抓大油田,抱大金娃娃嘛,萨66井如此高产,证明北边的情况大大好于南边。既然形势变了,我们就要当机立断,调整部署,否则,当断不断,就会贻误战机。我建议,部党组立即修改会战方案,将主战场从南部转移到北部。”
所有参会的石油工业部领导一致同意了余秋里的提议。
“好,就这么行动!明天发通知,命令全线队伍16日向北转移!”余秋里一拳砸在桌子上,声音洪亮地发出指令。
这就是中国石油史上著名的“挥师北上”的开端。
石油部党组重新划分了各单位的会战区域。松辽石油局留部分队伍继续在葡萄花勘探,改为一探区。四川石油局和青海石油局北调杏树岗构造,扩大新区域探查,组成二探区。玉门石油局北上萨尔图同新疆石油局及其他厂、矿、院、校队伍,组成三探区,形成重中之重,主攻萨尔图构造。要求“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当年要打井200口,产油70万吨。
为打好这一场大仗,石油部党组还决定:成立大庆石油会战临时工委和会战指挥部,石油部机关搬至前线办公,部长余秋里和副部长康世恩等领导都兼任会战工委和指挥部的重要职务。
东北的3月,寒风凛冽,茫茫草原沸腾了。人们从长垣南部,从哈尔滨、齐齐哈尔,从天山、上海、北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名不见经传的萨尔图火车站。
从此,在这片毫无依托的大草原上,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大会战。